阅读前提醒:本文章为评论性质文章,不涉及任何时事新闻内容,所有新闻均引用于合法、可靠消息源并附链接;所有未标注参考信源的陈述均为对现状的个人估测,不保证准确性,仅供参考;本文亦不对中国大陆现有的疫情防控政策及防控指导意见作任何评论。
这篇文章的写作来源于一个巧合——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特殊时期”后,在昨天我终于恢复了个人博客的运营,各位久等了。在翻阅此前写的文章时,发现上一篇文章《【景安の评论】疫情下的这个冬天,线下各大行业何去何从?》 刚好写于去年今日。正好,这一年来发生了很多事,就让我们一一道来吧。
一、好像什么都没变
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原本期待着各个重要时间点会有疫情防控政策的松绑——从冬奥会后讨论到亚运会后,从亚运会延期讨论到某大会后,某大会后又预测明年大会后会放松管控。不得不说,虽然人民群众的预测从来没有停止过,但这一年来的疫情防控措施几乎没什么变化——反而显得更严了。
甚至上一篇文章的写作缘由——ComiCup29宣布延期,直到现在也没有准确的举办时间。这期间当然涉及上海封城的相关因素,但即使——我是说即使——上海不封这两个月,CP29其实也很难办出来。
提到CP29,让我们继续每年定番,看看2021年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的《2021年上海会展业统计情况概述》:
2021年,本市共举办各类展览活动542个,同比减少1.46%,举办总面积1086.02万平方米,同比减少1.97%。
其中,举办国际展142个,同比减少21.55%,展览面积932.84万平方米,同比减少6.76%;举办国内展341个,同比增加32.17%,展览面积122.63万平方米,同比减少26.47%。
全年,举办规模超过10万平方米的展览数量31个,展览面积达594.45万平方米,同比增加25.46%,占全市总展出面积的58.30%。其中,30万平方米以上规模的展览数量6个,展出规模达208.91万平方米,同比增加205.46%,占全市总展出面积的20.49%,数量和规模均已恢复至19年同期水平。
2021年上海会展业统计情况概述,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2022.1
2021年的数据似乎还不错,但也是这三年来情况最好的一年了。地球人都知道,今年上海除了进博会,几乎没有其他任何的大型展会活动;我个人也很好奇,22年的数据还会不会被如期公布出来。
从2022年初,核酸检测在内地几乎变成了疫情筛查的唯一手段——从上海封城后,各地就陆续将定时的核酸筛查作为控制疫情扩散的唯一解决方案,年初刚刚开始流行的抗原检测也随着核酸检测能力的快速提升而销声匿迹。这一方法创造了巨大的GDP,也给各地财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作为“核大国”,中国内地的各城市居民几乎每2-5天就需要做一次核酸,外卖、快递等服务行业的员工甚至每日1核酸,即使是不出门的SOHO族也因为各种“不做就会黄码”的措施被迫出门做核酸。可以说,2022年的中国,见面的问候语已经从“吃了吗?”变成“做核酸了吗?”
这并不好笑。
大部分人在年初,对定时核酸检测的预期都是“通过定时的核酸检测,可以自由的出入各类场所,活动可以自由举办,甚至就算每日一核酸,让我自由流动的话我也乐意。”
可惜,核酸的检测速度远远赶不上病毒的变异速度。omicron的新变种层出不穷(去年的今天是不是还没这玩意?)、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在今年的疫情报告中各地甚至都放弃了所谓的“流行病学调查”,转而排查“感染者重点停留场所”。同时,在戴口罩、做核酸、封控的“不变”下,所谓的“常态化”也在变化。
二、又好像什么都变了
这一年来,不仅我自己有了巨大变化,中国内地的疫情防控措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去年的今天,我还在当家里蹲,在太原——一个从20年至那天为止从未完全封城的城市(20年除夕夜我甚至在外面跑滴滴还拉了武汉回来的旅客)——畅想着冬奥会后的美好未来。
一年后的今天,我在上海贡献出了第一次做核酸、第一次被封控(而且是整整87天)、第一次被黄码等各种“第一次”。上海从去年年底以来经历过的各种魔幻,算是都一起经历过了(果然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与此同时,防控指南更新到了第九版,还出现了一个好像并没产生什么作用的“20条”,所谓的风险区也从高中低变成了高低,7天集中也变成了7天居家——这意味着只要你没阳,就不用忍受随机“开方舱盲盒”的“快乐”了。但随着病毒传播能力的增强,北京、广州、郑州、重庆等地都陆续出现了每日上千例(虽然大多数是无症状)的增长——武汉表示我都没见过这阵仗。
但是,因为比以往更大面积的封控、更严格的出行限制(尤其是跨省)、一般居民收入的继续下降,今年的服务业(尤其是线下相关的各大服务业)变得比往年更为艰难。
这么说吧,从快递、外卖出现到现在,我第一次体会到没有电商和外卖的生活是怎样的,以及打快递单还有打不出来的时候;
从演出行业因疫情受到限制到现在,我第一次体会到在中国最大城市近半年没有演出是怎样的;
从线下零售受疫情影响到现在,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做“亮着灯的鬼城”。
在今年封城以前,甚至即使封城后、开大会之前,上海都被誉为“疫情防控最人性化”的城市,这也是我选择来上海工作的一大原因。但现在,上海也有了场所码、有了核酸倒计时、有了落地检和三天三检、甚至明天(11月24日0点)起,外省来沪返沪还需要忍受5天无法进入餐饮娱乐场所的“坐牢时间”——甚至比北京、杭州的3天还要长。(当然和杭州的黄3天码还是没法比,杭州牛*。)
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陈述着一个事实——至少在中国内地,疫情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
三、疫情还有结束之日吗?
对于这个问题,去年的我甚至还信心满满的给予了一个肯定的回答:
其实这一轮疫情结束的曙光已经到来。最近几天,新增病例可以说是有了非常明显的回落。但在各地都陆续再次“清零”的时候,疫情防控措施看起来并没有稍显放松,反而愈加严格。而这些严格的防疫措施,几乎都可以指向一个活动——冬奥。
离我们越来越近的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带给中国大陆的是越来越大的防疫压力。运动员、随行官员、国内观众,各种比赛及活动都要在一个万无一失的环节下进行,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式防疫”的实力和效果。因此,在冬奥(杭州地区在亚运会、成都地区在世大运)之前,几乎都无法放松防疫政策。而冬奥后,预计还会全面接种一次加强针疫苗,才会慢慢放松防疫。其中各类大型活动的防疫措施中,完整接种疫苗预计会成为全国通用的硬性要求。
因此,各大线下行业可能不止需要熬过一个寒冬,可能还需要熬过一个冷春。
【景安の评论】疫情下的这个冬天,线下各大行业何去何从?,2021.11
但这一年来的事实,终究是狠狠地抽了我一个大耳刮子。不仅亚运会和世大运都延期了,即使在冬奥结束后,疫情防控也远没有结束。
而在这一年里,除中国内地、中国澳门和北朝鲜之外,其余国家和地区几乎都在陆续放宽甚至完全放开疫情管控。日本的各类漫展、线下live重开,卡塔尔的十万人开幕式,香港的球赛都没有戴口罩。同时,由于国内外对疫情防控的巨大反差和互联网信息的便捷性,在国内“防派”和“躺派”也是吵的不可开交(来评论区说说,你有没有和自己的朋友因为对防疫措施的意见相左而老死不相往来的经历?)。
哦对了,还有“润派”。(当然,我贫贱不能移(民),这和我没关系)
那么,究竟到何种地步,防控政策才能真正放松?
除了一些不能说的原因外,至少还要有几个先决条件:
- 疫苗有效性和接种率都要提升到相当高水平(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接种率)
- 分级医疗制度被有效贯彻实施、全国重点城市的医疗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 有效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药物
- 通过合理的舆论引导,消除一般人对COVID-19的恐惧
很明显,这几条能完全做到十分困难。这也是“防派”能在互联网上指点江山的原因之一——一个人口基数大,能回怼”躺派“的几乎所有论点。
但更明显的是,中国不可能成为地球村里“自己画地为牢”的那一个。
四、我们终究不可能生活在口罩、核酸检测和封控的阴影里——那么要怎么办?
看过我去年今日文章的朋友,会发现这个子标题少了一个词——“疫苗”。
确实,时至今日,复必泰的mRNA二价疫苗已经通过了港澳两地的紧急使用认可及特别许可,一个安全有效的疫苗已经不再是我们需要关心的问题,更需要关心的是这样有效的疫苗什么时候才能进入内地。

因此,今年的结论相比去年会有很大的变化。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对国内的疫情防控何时放松其实一直持谨慎悲观的态度。因此,我个人认为,如果你短期内没有“润”的打算,且在个人未来发展空间上仍然有转圜的余地,还是尽快切换赛道,避免受到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
如果你是一位应届生,或者还在学校的学生、或是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你的年轻或者你的资历都会很轻易的成为你的竞争资本,让你更换赛道的过程比别人容易一些。但如果你是一位初入社会的青年人、或者是一位奔3奔4的基层工作者、艺术工作者,在这个行当做了几年十几年,想去、想走,可不是那么容易的的事。
【景安の评论】疫情下的这个冬天,线下各大行业何去何从?,2021.11
这段我在去年文章里写的话,到今年依然适用。“无所畏惧的火”燃烧了一年,也该到燃尽的时候了,我们能做的只有在目前的生存空间下尽量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五、尾巴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除了浙江省和已经躺平的香港、台湾地区外,其他所有省、市、自治区、特区都至少有1个高风险区。可以说,全国几乎都笼罩在疫情防控的阴影里。
但第九版防疫指南和所谓的“20条”,好像还提供了“一线生机”。我们需要将这“20条”视为一根救命稻草吗?当然不。各地的“层层加码”依旧在继续,甚至上海这样的“文明城市”也不能幸免。因此,在谨慎的悲观心态中,过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天,才是我们需要做的。
在一年后的今天,去年的尾巴依然适用于此——
……但结论似乎是肯定的——人作为群居动物,一场瘟疫几乎不能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新冠肺炎作为现代医学和流行病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可能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感性、热情、理想和人类的精神需求,是这场瘟疫永远无法撼动的基石。虽然这个过程可能长达数年,但我们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看着人类作为一个集体攻克难关。
人类的自信,来源于不断攻克难关的科技、来源于不需要理由的勇气、来源于无需保持理性的热爱。
请坚持你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在这又一个压抑的冬天,每个人都需要拥有一根让自己坚持走下去的精神支柱。
Comments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