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提醒:本文章为评论性质文章,不涉及任何时事新闻内容,所有新闻均引用于合法、可靠消息源并附链接;所有未标注参考信源的陈述均为对现状的个人估测,不保证准确性,仅供参考;本文亦不对中国大陆现有的疫情防控政策及防控指导意见作任何评论。
一、除了需要面对面的行当,都好做
这篇文章的写作缘由,是今天国内最大的动漫同人展会ComiCup29宣布延期。这场展会刚刚在上周二按照上海主管部门的安排宣布了几乎是有史以来最严格的防疫措施:需要48小时内核酸+新冠疫苗全程接种证明。结果到了上周五,这帮还想着继续头铁的朋友们却发现——上海其他展会几乎都延期了。
其实展会延期并不罕见,根据上海会展行业协会的《2020上海会展行业概况》:
2020年本市共举办各类展览活动550个,同比减少47%;举办总面积1108万平方米,同比减少43%。全年举办规模超过10万平方米的展会25个(其中30万平方米以上展会2个),较上年减少了20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市各类展览活动举办数量及规模较上年明显下降,会展行业发展受到较大冲击。
在去年下半年疫情防控措施稍稍放松的情况下,上海市2020年展会还落得个被“腰斩”的命运。而今年秋冬季,十余个省份接连爆发的疫情让本就是防疫“红灯区”的会展业几乎是举步维艰。更何况这轮疫情的传播途径几乎都是旅游或外省流动扩散,而作为吸引游客主力军的会展业的生存情况就更加危险。
国家卫健委对于大型活动“谁审批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态度更是加剧了这一情况。各职能机关对于这样十二个字,只能采取对下更严格的态度和审批措施。但上周宣布防控措施、这周又宣布被迫延期的情况,其实并不多见。
而线下各行业,受疫情影响的方式又各不相同。国家的政策很明确,所有“非必要”的线下行业都受到了来自政策的压力。笔者将他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首当其冲的会展、旅游、影剧院及其他演出场所、网吧、棋牌室等行业,几乎是当地一有疫情,马上会被政府政策限制;第二类行业限制措施并没有上面严格,例如保障民生需求的餐饮、零售、商超等,在武汉疫情结束后几乎就没有被限制,最多是要求戴口罩或要求仅限外送。但第二类行业,由于疫情引起的滞胀等经济因素,收入其实也已大不如前。
与线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制造业、科研相关产业。除去因产业需求过剩导致经营困难的行业外,剩下的不管是依托于互联网的直播、电商,还是不需要直接面对顾客的医药、食品、半导体,其相关从业者几乎都不怎么受到疫情影响。
除此以外,还有两个更受疫情影响却更容易被忽略的群体:学生和异地/跨境的情侣/夫妻。他们对疫情产生的影响感受最直接,却因群体规模小、发声能力弱等原因被舆论所忽视。
而形成这强烈对比的现状,正是对目前疫情防控形势有感和无感、对“清零”目标拥护或保留意见、对开放跨国跨境交流反对或支持的最基础分类。
只有自己的利益被影响,才会去做那个“与他人不同”的人。
二、对于从业者,到底该何去何从?是走是留?
这个问题想要求解,首先需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 这一轮疫情究竟何时结束?防疫措施何时松绑?
- 我们不可能永远活在口罩、核酸检测和疫苗的阴影里——那么向何处去?
但在这之前,我想通过一些更主观的观点,来对这样一个理性的问题发表一点看法。
我看过很多展会、演出的延期公告,除掉那些冠冕堂皇的官腔公告外,剩下的几乎都在述说这一种执着——或者称其为理想。每个公告的书写者,似乎都想告诉我们,他们是这个现实的世界里仅剩的、为了自己的理想与愿望坚持着的人。而这些公告的下方,你几乎都能在评论区找到“先吃饱饭再谈理想……”类似的评论。
这并不单单是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思想碰撞,更能折射出那些并未受疫情影响多重的人、没有被疫情触及到自身利益的人,他们的事不关己思想在这些疫情“受害者”面前的惺惺作态。且不说一场展会或演出这种大型活动需要几个月的周期、多少钱的成本去筹备,在这些公告发出前后他们需要背负的压力、来自消费者的不理解和利益受损后的质问、来自主管机关的防疫压力等等等等,都是压在从业者身上的大山。
如果你是一位应届生,或者还在学校的学生、或是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你的年轻或者你的资历都会很轻易的成为你的竞争资本,让你更换赛道的过程比别人容易一些。但如果你是一位初入社会的青年人、或者是一位奔3奔4的基层工作者、艺术工作者,在这个行当做了几年十几年,想去、想走,可不是那么容易的的事。
前两天,央视财经引用人社部的消息,称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已达2亿人。这是一个大到恐怖的数字,要知道我国的适龄劳动力也只有7亿多人,而这些所谓的“灵活就业人员”有着随时丢掉饭碗的危险。想想他们,想想那些因残疾等问题甚至无法工作的人们,是不是觉得自己的现状好像也没那么糟?
所以,在这里我想提供的主观建议是:
- 如果你有足够的资本让你换一条赛道,不要犹豫。疫情并不会像大家此前乐观的想法一样,疫苗接种超过一定人口比例就会自动减弱消退;
- 如果你换一条赛道较为困难,自己或家庭又没有多少经济资产储备,临时去做一下那两亿分之一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记住,维持自己的社保缴纳,不管是找公司代缴也好,还是按照灵活就业人员缴纳也好,只要有钱,交着总没错。
- 如果你有相关的经济基础,疫情的寒冬一时半会不会让你饿到要饭吃,请坚持自己热爱的方向。在这个四季如寒冬的环境里,你和你身边的人都需要一把无所畏惧的火。
三、这一轮疫情究竟何时结束?防疫措施何时“松绑”?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先上数据。(数据来源:百度)

其实这一轮疫情结束的曙光已经到来。最近几天,新增病例可以说是有了非常明显的回落。但在各地都陆续再次“清零”的时候,疫情防控措施看起来并没有稍显放松,反而愈加严格。而这些严格的防疫措施,几乎都可以指向一个活动——冬奥。
离我们越来越近的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带给中国大陆的是越来越大的防疫压力。运动员、随行官员、国内观众,各种比赛及活动都要在一个万无一失的环节下进行,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式防疫”的实力和效果。因此,在冬奥(杭州地区在亚运会、成都地区在世大运)之前,几乎都无法放松防疫政策。而冬奥后,预计还会全面接种一次加强针疫苗,才会慢慢放松防疫。其中各类大型活动的防疫措施中,完整接种疫苗预计会成为全国通用的硬性要求。
因此,各大线下行业可能不止需要熬过一个寒冬,可能还需要熬过一个冷春。
四、我们不可能永远活在口罩、核酸检测和疫苗的阴影里——那么向何处去?
近期,一些国家开始提出“放弃封城”的防控措施,将“消灭”新冠病毒转为“遏制”新冠病毒。如隔壁邻居韩国、日本,大洋彼岸的新西兰等等。其实说的好听,但这些国家并不是真的因为“病毒好像变弱了”而放松防控,真正的原因是这些国家及相关产业已经无法再忍受封城带来的高成本和经济停滞。因此,这些国家选择的道路,“解封”这个决定往往也并不完全依照医学专家的专业建议,而是带着政治和经济因素。


任何事物都不能从单一角度分析,这场疫情更是如此。中国大陆的幅员辽阔、资源充足、应急制度优越,才能让她挺过一轮又一轮的疫情,将流行病学风险降到最低。但口罩、没完没了的核酸检测和每天都在催你打的疫苗,似乎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十几年后,新出生的小朋友会不会觉得“不能在外人面前露出脸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一切依旧无法回答,我们还需要时间。
但结论似乎是肯定的——人作为群居动物,一场瘟疫几乎不能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新冠肺炎作为现代医学和流行病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可能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感性、热情、理想和人类的精神需求,是这场瘟疫永远无法撼动的基石。虽然这个过程可能长达数年,但我们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看着人类作为一个集体攻克难关。
人类的自信,来源于不断攻克难关的科技、来源于不需要理由的勇气、来源于无需保持理性的热爱。
Comments NOTHING